【發現新物種】浸大學者探索本港水域 發現新石珊瑚及2個海蛞蝓物種 

社會

發布時間: 2021/10/25 15:50

最後更新: 2021/10/25 18:22

分享:

分享:

邱建文教授(右)與研究團隊成員、碩士研究生姚景峰(左),介紹珊瑚和海蛞蝓新物種。(香港浸會大學提供)

香港浸會大學今日(25日)宣布,由該校生物系教授邱建文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香港水域發現1個新石珊瑚物種,以及2個新海洋軟體動物「海蛞蝓」物種。

邱建文稱,距離上一次在香港水域發現新珊瑚物種,至今已相隔超過20年。浸大的生物學家於去年夏季,在香港東部水域近打浪排一帶進行水下調查時,發現這個新珊瑚物種,並將之命名為「大杯筒星珊瑚」,以反映牠擁有大珊瑚杯這一特徵。此前世界上總共只發現了7個筒星珊瑚物種。與這些同屬的物種相比,「大杯筒星珊瑚」擁有最大以及結構最複雜的珊瑚杯。牠通常由3至12隻直徑為8至25毫米的珊瑚蟲聚合成一個小群體,由一個自己分泌的石灰質骨骼支撐。

點擊圖片放大
+7
+6

至於2個新「海蛞蝓」物種,當中「食角孔珊瑚背鰓海蛞蝓」於橋咀洲和赤洲被團隊發現,牠們寄生在寶石花珊瑚的「角孔珊瑚」上,並以其組織為食物。該海蛞蝓體形較大,身長約3厘米。牠背上長有多對棕色手指狀,末端白色的「角突」,以及背部有一個隆起的白色圓形小駝峰。小駝峰與牠寄生的珊瑚的嘴相似,而角突則可偽裝成珊瑚的觸手,讓魚類等捕食者難以發現。然而這種海蛞蝓產下的卵塊卻呈鮮艷的橙黃色,通常黏附在珊瑚的骨架上。

而另外1種新發現的海蛞蝓體形則較小,被團隊命名為「褐帶背鰓海蛞蝓」。牠身長1厘米以下,以「十字牡丹珊瑚」為食物,並會在其表面產卵。牠的白色身體帶有棕色條紋,在其寄居的珊瑚的顏色和圖案下,是極佳的偽裝。浸大研究團隊早前研究珊瑚白化機理,期間在實驗室培養由橋咀洲收集到的「十字牡丹珊瑚」樣本,注意到珊瑚表面組織出現被生物噬吃的痕跡,仔細查看後才發現這種海蛞蝓以及牠在珊瑚表面產的白色新月形的卵塊。

邱建文表示,香港海域面積雖然只有1,651平方公里,卻孕育了大約6,000種海洋生物,佔整個中國水域有記錄的海洋生物物種的四分之一。邱建文認為,團隊研究突顯了香港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同時亦反映培養本地人才以落實「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最新影片推介:


一文看清不同疫苗獎賞及優惠:https://bit.ly/3vw84v0

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即看:https://bit.ly/3cNFwr7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記者:黃穎津